区块链综述小论文
引言
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技术,因为其中心化安全性透明性和不可篡改、可否认性在金融供应链管理、互联网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本文将对区块链的基本概念结构,主要运行平台和应用未来面的挑战进行综述。
区块链使用的技术
哈希算法与 Merkle 树
哈希函数是将任 n 比特字符串映射到固定长度的一种压缩函数,它首要的功能性是压缩,首要的安全性是抗碰撞。我们说一个安全的哈希函数,它是抗碰撞的,也就是找到两个不同的信息其哈希的结果相同的困难的;同时它是单向的,在得知哈希结果的情况下找到原像是困难的。
但是对于很大的数据,即使哈希的计算是快速的,但是网络传递整个数据进行完整验证仍然是难以忍受的。我们希望能够构造出对于任意局部的数据和一些额外的元数据就能够知道这个数据的完整性的一种数据结构,于是 Merkle 树孕育而生。在区块链或分布式存储中,Merkle 树可以用于验证某一数据块是否属于整体数据集合,而不需要下载完整数据,只需获取与该数据块相关的哈希路径(称为 Merkle Proof)。通过递归地对数据块的哈希值进行组合构造,最终形成一个唯一的根哈希(Merkle Root),用于高效验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时间戳
时间戳就像钞票上的代码一样,保证了在这个系统下每一份数据对应有一份独一无二的代码,时间的顺序性也能保证“提前透支”这种事情不会发生。
P2P 网络技术
和传统的各个用户机对同一个或一组服务器相互交互来实现信息的交换模式相反,P2P 技术则是每个计算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取消中心服务器。因此它天生就有耐攻击、高容错的特点,任何单一个节点宕机或者有恶意行为都不影响整个体系统的正常运行。
数字签名
数据签名是任何人都能验证,这个文件是由签名的人来担保有效的,而且我签过名的文件是不可伪造,不可复制,不可改变,不可抵赖的。具体的实现有很多,如 ElGamal 和椭圆曲线等。
区块链的概念和结构
区块链技术起源于 2008 年中本聪关于比特币技术的一篇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中本聪创新性的提出了利用 P2P 技术,保持账本在多个不信任的人共同管理下仍然具有一致性的一种方法。后来的人通过抽象其结构得出了区块链这一概念。
区块链按照访问权限和管理模式可以分为许可链和非许可链。许可链是一个需要授权之后才能参与的区块链,中心化程度较高,依赖于可信的管理机构。而非许可链,则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区块链,任何人都可以参与。
根据^[何蒲,于戈,张岩峰,等.区块链技术与应用前瞻综述 [J].计算机科学,2017,44(04):1-7+15.] 论文,将区块链分为五个层次:网络层、数据层、共识层、控制层和应用层。这里对前三个层次进行说明。
网络层
对于不同的网络拓扑结构,交易信息和节点的网络传输方式都不同。对于结构最为松散的无结构组网结构采用洪泛传播方式,他对其相连的所有节点直接进行广播,是一种完全冗余的传播方式,具有良好的容错性和匿名性,但是其拓展性比较差。每个节点不仅负责转发交易信息,还具有验证区块数据的能力,但无需存储完整的区块链数据;节点可以通过基于 Merkle 树的简易支付验证(SPV)向其他节点请求所需数据,以验证交易合法性并更新交易数据。对于有良好结构的网络,比如树状结构,可以利用结构化的寻址操作精确定位节点。对于混合式对等网络及有特殊节点存在的网络,中继节点可以通过维护节点的地址、文件索引实现数据的中继。
在中本聪提出的 Pow 证明方式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可以不用考虑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某些安全性,例如他考虑的 P2P 情况。但是随着未来隐私保护的需求,也有一些保证身份安全和隐私的措施。
数据层
区块链由区块元数据和区块体作为单个区块。我们从最开始的交易出发,对于每笔交易通过非对称加密技术将公钥作为基础标识,对加上时间戳的交易数字签名,从而既保证的用户的隐私,又验证了用户的身份,使这笔交易具有不可抵赖性、不可更改性和唯一性。再通过 Merkel tree 结构对所有的交易固定他们的哈希值,得出哈希根的值。该哈希根和前面区块的哈希值作为区块链的区块头存储。
彼此之间通过哈希层层联系,做到了整个数据结构的高效的防篡改特性。但是目前的结构并不能保证彼此之间的一致性问题,要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共识层。
共识层
区块链网络最重要的特性在于能够确保每个节点都能产生完全相同的账本数据,即在部分同步模型下的拜占庭容错问题。
PoX 协议中最典型的 PoW 协议采用随机性选举,实现记账权的争夺,如果“忠诚的算力”能够达到一半以上,那么最长的区块链就一定是合法的。
CFT 类协议采用崩溃容错共识协议,Raft 把节点分成跟随节点候选节点和领导节点,领导节点将交易打包成区块,追随节点响应领导节点的同步指令,候选节点完成选举工作。网络稳定的时候只存在领导节点和追随节点,领带节点向追随节点推送数据实现同步。领导节点崩溃时,追随节点自动转化为候选节点并进入选举流程,保证网络自动恢复。
强一致性共识算法主要用于节点较少且一致性要求高的私有链或联盟链,典型机制包括 BFT、PBFT、Paxos 和 Raft,具有较高安全性但复杂度高;最终一致性共识算法适用于节点众多且难以实现完全一致的公有链,典型机制有 PoW、PoS 和 DPoS,去中心化程度更高但安全性略低,其中比特币采用的是 PoW 共识机制。
区块链的主要运行平台和应用
传统金融方向:比特币、以太坊、超级账本
比特币网络由全节点和轻节点构成,全节点负责存储完整账本和挖矿,轻节点仅验证与转发数据;通过非结构化组网、多点传播和动态路由确保节点连接和数据传输安全,支持匿名通信。使用 UTXO 模型和椭圆曲线签名算法记录并验证交易,实现高效的所有权证明。基于 PoW 算法动态调整挖矿难度,通过奖励和手续费机制维持共识,借助侧链和链下技术优化扩展性与交易效率。
以太坊是第一个以智能合约为基础的可编程区块链平台,支持构建金融、游戏等分布式应用,其网络层采用 DEVP2P 协议和 Kademlia 结构化组网,使用椭圆曲线加密确保数据安全;数据层基于账户模型,支持外部账户和合约账户,利用 MPT 高效验证状态;共识层目前采用 PoW,计划向 PoS 过渡,并引入 GHOST 协议减少分支链浪费;控制层通过图灵完备的 Solidity 语言和 EVM 执行智能合约,同时支持侧链、分片等扩展技术。相较比特币,以太坊通过智能合约和账户模型大幅增强了可编程性和应用场景,并优化了网络性能和扩展能力,降低交易延迟。
超级账本是一个开源区块链项目,旨在提供企业级区块链解决方案,Fabric 是其重要子项目。它以组织为单位,采用分布式节点和多通道机制进行通信,确保数据隔离和安全性。其数据层基于键值对模型,支持隐私数据的保护。共识层通过将排序和验证分开,采用 Kafka 或 Raft 等协议提高交易速度,同时简化了共识机制,因为许可链中的参与方身份已知且可信。Fabric 还支持模块化设计,智能合约(链码)可用多种语言编写,便于企业灵活应用。
网络安全方向
区块链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刘敖迪,杜学绘,王娜,等.区块链技术及其在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进展 [J].软件学报,2018,29(07):2092-2115.DOI:10.13328/j.cnki.jos.005589.]:
身份认证
身份认证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用于验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传统身份认证依赖于可信第三方(如认证机构 CA)进行数字证书管理,但这种集中式架构存在单点故障、证书透明度不足等问题。区块链技术通过其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为身份认证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去中心化公钥基础设施(PKI)
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 PKI 系统,如 Certcoin,通过在公共账本中记录用户的公钥和身份信息,实现证书管理的去中心化。其架构将证书的注册、更新和撤销以链上交易的形式完成,利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解决了传统 PKI 系统中的单点故障与证书透明度问题。
隐私感知认证
针对用户隐私保护需求,PB-PKI(Privacy-aware Blockchain-based PKI)在区块链记录中采用脱敏处理,避免将用户真实身份与公钥直接关联。Axon 模型引入了离线密钥保护在线密钥的机制,通过全局隐私与邻近隐私分级,实现不同场景下的隐私保护和身份认证。
基于金融功能的身份认证
区块链的金融属性(如数字货币)也可用于身份认证。用户通过持有数字货币(如比特币)作为身份令牌完成认证,而无需暴露用户名或密码。如 Auth-Wallet 系统利用 Auth-Coin 为用户分配认证凭据,在保障隐私的同时简化了认证流程。
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是信息安全的重要技术,用于对用户权限进行管理,确保资源仅能被授权用户访问。区块链的公开透明和不可篡改特性为访问控制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现途径。
基于交易的策略管理
区块链可以通过交易记录存储访问控制策略,从而保证权限管理的透明性与不可篡改性。例如,Damiano 机制利用区块链记录访问控制策略的创建、更新和撤销,通过策略交易链实现完整的生命周期管理。此外,FairAccess 机制在物联网环境中引入授权令牌,通过区块链交易分发令牌来实现权限管理,显著降低了资源受限设备的计算开销。
基于智能合约的访问控制
智能合约的自动化执行特性使其能够管理访问权限。例如,MedRec 框架结合智能合约和区块链,管理跨医疗组织的数据访问权限,确保病人对数据的控制权。DPoS 共识机制的引入进一步优化了计算性能,但仍存在区块链容量有限及延迟问题。
数据保护
数据保护是信息安全的核心任务,区块链通过其数据不可篡改和时间戳特性,为数据的完整性和机密性提供了技术保障。
链上数据保护
区块链系统的数据只增不减的特性使其适用于不可篡改的数据记录。例如,KSI 架构利用区块链存储数据哈希值,通过无密钥签名机制保证数据真实性。Ricardo 系统则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数据使用过程的全流程可追踪,有效提高数据审计透明度。此外,Hawk 框架将零知识证明技术与区块链结合,避免敏感交易数据直接暴露在链上。
链上链下结合的数据保护
由于区块链容量有限,链上链下结合的模式成为数据保护的重要方向。例如,Enigma 框架将数据索引存储在区块链中,而数据本身加密存储在链下,通过多方安全计算保障隐私,同时利用区块链维护数据完整性。该模式兼顾了数据的机密性和存储性能。
分布式文件系统
区块链技术在分布式数据存储中的应用,通过结合去中心化存储协议(如 IPFS),为数据存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分布式文件系统结合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存储架构消除了单点故障风险,显著提升了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可用性。区块链记录文件的哈希值作为唯一标识符,确保了数据的完整性和不可篡改性。同时,基于加密技术和智能合约的访问控制机制,使用户能够自主管理数据权限,保障了隐私安全。此外,区块链的抗攻击性特性通过分布式节点分散存储,大幅降低了网络攻击成功的可能性。
相比传统中心化存储,区块链还提供了更高的透明性和可追溯性,所有数据存储和访问记录均可验证,特别适用于版权保护和供应链管理等场景。同时,内置的激励机制(如 Filecoin 的代币奖励)鼓励节点参与存储资源的提供,促进了去中心化存储生态的健康发展。这些特性共同奠定了区块链在分布式文件系统中的技术优势^[于戈,聂铁铮,李晓华,等.区块链系统中的分布式数据管理技术——挑战与展望 [J].计算机学报,2021,44(01):28-54.]。
数据完整性保障
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特性通过记录数据的哈希值,为分布式存储提供了强有力的完整性验证机制。在 IPFS(InterPlanetary File System)中,数据以内容寻址的方式存储,文件的唯一标识符为其哈希值。通过将文件哈希值写入区块链,实现了文件存储的不可篡改性和可验证性。数据消费者可以通过区块链验证数据的完整性,而无需信任存储节点 。
存储与访问优化
IPFS 结合区块链,通过去中心化网络实现数据的分布式存储。区块链记录了文件的元数据(如存储位置、访问权限),而实际文件存储在 IPFS 网络中。这种链上链下结合的存储模式既减轻了区块链的存储负担,又利用 IPFS 的高效内容分发特点,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的数据存储与共享 。
激励机制设计
区块链为分布式存储系统提供了经济激励模型。例如,在 Filecoin 中,存储提供者通过为网络提供存储空间获得代币奖励,而区块链记录了存储交易和奖励分配的全过程。IPFS 和区块链的结合,不仅解决了传统存储系统中信任缺失的问题,还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存储合约的签订与验证,保障了激励机制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
web3.0
Web3.0 的定义与核心特征
Web3.0 是继 Web1.0(静态互联网)和 Web2.0(交互互联网)之后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态,其目标是构建一个去中心化、安全、自治的网络环境。相较于中心化架构的 Web2.0,Web3.0 具有以下核心特征^[斯雪明,潘恒,刘建美,等.Web3.0 下的区块链相关技术进展 [J].科技导报,2023,41(15):36-45.]:
去中心化
Web3.0 通过区块链技术消除对中心服务器的依赖,采用分布式账本和节点共识机制,实现数据存储与处理的分布式化,增强网络的鲁棒性和抗攻击性 。
用户自主性
在 Web3.0 中,用户对数据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包括数据的创建、使用、管理和收益分配。通过去中心化身份(DID)技术,用户可以在数据流通中选择性披露信息,保护个人隐私 。
可信与透明
区块链技术支持交易和数据流通的透明可追溯性,通过智能合约确保交易过程的自动化和可信性,解决中心化系统中因信任危机导致的操作风险 。
区块链在 Web3.0 中的技术支撑
区块链是 Web3.0 的核心支撑技术,为去中心化的网络环境提供以下技术能力^[斯雪明,潘恒,刘建美,等.Web3.0 下的区块链相关技术进展 [J].科技导报,2023,41(15):36-45.]:
去中心化身份(DID)
DID 是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身份认证技术,分离了用户身份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强调自我主权身份(SSI)的管理。用户可通过选择性披露机制仅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避免过度隐私泄露 。
智能合约
智能合约通过链上代码的自动化执行实现分布式应用(DApp)功能,是 Web3.0 应用的重要载体。例如,预言机技术解决了链上智能合约与链下数据交互的可信性问题,为金融、物联网等场景提供支持 。
隐私保护
Web3.0 强调用户隐私的保护,通过零知识证明、同态加密等技术在数据共享和交易过程中避免敏感信息泄露。此外,可信执行环境(TEE)为链上数据计算提供隔离与加密支持 。
区块链在人工智能中的应用场景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深度学习和分布式学习方面的突破,数据隐私和计算可信性成为亟待解决的挑战。区块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其数据不可篡改性、透明性以及智能合约功能,为 AI 的数据共享、模型训练和结果验证提供了独特的技术支撑^[Arzoo Miglani, Neeraj Kumar.Blockchain management and machine learning adaptation for IoT environment in 5G and beyond networks: A systematic review.[J]Computer Communications.Volume 178,2021.Pages 37-63.ISSN 0140-3664.https://doi.org/10.1016/j.comcom.2021.07.009.]。
数据隐私与共享
区块链为 AI 提供了一个安全的数据共享平台。在传统集中式框架中,AI 模型需要依赖云服务器存储和处理数据,存在数据泄露和隐私问题。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AI 模型可以利用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架构,例如基于区块链的联邦学习(Federated Learning),允许模型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共享参数和更新。此类技术已经被用于医疗、金融等领域的数据隐私保护 。
模型训练的可信性
AI 模型的训练过程通常依赖大量数据的完整性和可信性。区块链通过记录数据的来源及处理过程的交易记录,提供了训练数据的可追溯性。例如,区块链可以为模型训练的数据和中间结果生成数字签名,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从而提高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度 。
区块链赋能 AI 的核心优势
分布式计算与资源优化
AI 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大量计算资源。通过结合区块链技术,分布式计算可以实现跨节点的协作。区块链网络中的节点不仅能存储数据,还能参与模型训练任务,如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机器学习(Distributed Machine Learning)。这不仅提高了计算效率,还降低了单点故障风险 。
模型交易和激励机制
区块链支持智能合约技术,可以为 AI 模型的交易和激励机制提供支持。例如,通过基于区块链的模型市场,数据提供者和模型开发者可以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公平的收益分配和安全交易。Proof-of-Learning(PoL)等共识机制还可以鼓励节点参与模型优化,进一步促进 AI 技术生态的发展 。
数据质量与安全保障
AI 模型对数据的质量高度依赖。区块链通过其分布式存储和共识机制,为数据的验证、去噪和筛选提供了高效工具。例如,结合零知识证明技术,区块链能够在保护隐私的同时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从而提升 AI 模型的整体性能和数据安全 。
知识产权管理
区块链在知识产权管理中的作用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 IP)在数字化时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创作、保护、管理及商业化过程中的权属确认、透明性及分发机制问题。区块链作为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通过其技术特性为知识产权生命周期的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创作的时间戳与来源确认
区块链利用其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可以为知识产权(如版权、商标和专利)生成不可伪造的时间戳,记录创作的时间和过程。这种方式不仅保障了知识产权创作的透明性,还提供了可靠的创作来源证明,从而减少权属争议 。
知识产权保护与维权
区块链提供了去中心化的记录系统,使知识产权的保护更加高效。通过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创作者可以自动执行知识产权许可协议并跟踪使用情况。例如,版权持有者可以利用区块链实时监控作品的使用情况并自动收取使用费用,从而减少侵权行为 。
区块链赋能知识产权的核心优势
数据不可篡改性与安全性
区块链通过加密和共识机制确保知识产权相关数据的完整性与安全性。知识产权的授权、转让和续展记录均存储于区块链上,所有参与方均可访问历史记录但无法篡改,增强了交易透明度和信任 。
去中介化与成本优化
传统知识产权管理往往需要第三方机构的介入,如专利注册机构或版权保护机构。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介化实现了知识产权交易的直接化和高效化,降低了交易成本。例如,智能合约可实现知识产权的自动许可协议,无需依赖人工审核 。
知识产权的代币化与商业化
区块链支持知识产权资产的代币化(Tokenization),使其成为可交易的数字资产。这种机制不仅提高了知识产权的流动性,还为创作者提供了新的收益方式。例如,专利和商标可以通过区块链平台分发并进行分布式众筹,推动知识产权资产的价值实现 。
技术挑战与研究展望
区块链技术作为一种颠覆性创新,为多领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其去中心化、不可篡改、透明性等特性已在金融、供应链、物联网、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区块链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性能扩展性不足使其难以满足高频交易和实时处理的需求;能耗问题特别是在采用工作量证明(Proof-of-Work)共识机制的系统中尤为突出;此外,数据隐私保护与链上链下数据协作的平衡仍需进一步探索。同时,跨链互操作性、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及行业标准化的缺乏,也阻碍了区块链技术的大规模推广。
未来研究应聚焦于以下几个关键方向:其一,设计更高效、低能耗的共识机制,如权益证明(Proof-of-Stake)或无领导拜占庭容错(Leaderless BFT),以提高系统性能并降低能耗;其二,发展隐私增强技术,如零知识证明、多方安全计算等,以保障链上数据的机密性;其三,加强跨链技术的研究,实现异构区块链网络之间的高效协作;其四,构建健全的法规框架和行业标准,规范区块链的应用和发展。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推进,区块链技术有望成为未来数字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进一步释放其潜力,推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